2013年8月,管理科学系计国君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angappa gunasekaran教授、杨光勇助理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合作的四篇论文分别被国际著名期刊(均为sci原刊)“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以及“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录用待发表,四篇论文的题目分别是:[1]a study on the equilibriu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ree level supply chain;[2] the joint influence that service cost and product architecture exert on sequential innovation decisions;[3] constructing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under double environmental medium regulations;[4]evolution of innovation and its strategies: from ecological niche models of supply chain clusters。
论文[1]针对三级供应链中的技术创新议题,且结合了三级供应链的创新能力程度,解决了三级供应链中基于消费者对技术创新产品感知的技术创新协同均衡问题。通过将产品创新界定为部分突破性渐近创新和全突破性创新,研究发现:不同技术创新产品其均衡的影响不同,当供应链创新能力程度较低,部分突破性渐近创新产品的需求将减少,而全突破性技术创新产品需求将显著增加。
论文[2]针对不同的产品结构需要序贯创新的不同方法,由此,很多公司往往需要基于定价和产品结构进行序贯创新。考虑到顾客对产品质量提升的需要和产品研发路径的熟悉,特别地关注质量的战略顾客在购买决策前习惯于等待产品质量改进得到其认可后。研究发现:在产业服务成本约束下,提供产品成本和尊龙新版手机app下载的服务支持变得极端重要;提出了创新者序贯创新的优化决策,通过构建优化模型和数值计算分析了在序贯创新中服务成本对公司创新的影响。
论文[3]针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加重以及全球气候条件变暖的加剧,越来越多国家和政府关注双环境规制对环境的影响(即关注温室气体排放限制和废物处置原则)。基于三重底线(经济底线、社会底线、环境底线)原则和双环境规制要求,将环境底线细分为生态底线与碳排放底线两部分,其中,生态底线依赖于生态足迹,碳排放底线依赖于碳足迹。首先,比较了生态足迹与碳足迹的特点,分析了降低生态足迹能间接增加供应链的经济绩效,降低碳足迹能直接增加供应链的经济效益。接着,根据供应链结构与外部性特点,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研发、生产、分销以及丢弃四个阶段。最后,认为多种环境规制约束与三重底线机会相结合能提高供应链的可持续价值,这需要供应链降低生态足迹与碳足迹,具体措施为:降低生态足迹的措施包括研发与生产阶段的面向生态设计与丢弃阶段的综合性回收网络相结合,降低碳足迹的措施包括生产阶段的对碳减排技术进行投资与分销阶段的综合性分销网络相结合。
论文[4]考虑到集群供应链随着创新和创新策略的演化,为减少创新风险,集群供应链必须寻求可行的创新模式以及与生态利基的匹配度:竞争性集群要避免单纯竞争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合作性集群要关注协同创新机理。论文从生态利基视角考察了中国集群供应链成长的路径,构建了生态利基的扩张模型、成长模型和演化模型。研究发现:5个阶段演化可以用不同创新策略来刻画;集群的生态利基宽度和扩张与其中成员企业的生态利基紧密相关;在集群的每个成长演化阶段要合理采用三种(渐近性、量子、破坏性)创新模式以及与利基宽度相匹配的阈值。
近年来,计国君教授紧密结合中国国情中的生态创新、战略顾客行为以及碳排放等问题,与其研究生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不仅在《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实践》等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了近10篇论文,上述四篇论文通过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angappa gunasekaran教授及其研究生杨光勇(2011毕业,厦门大学管理科学系助理教授)、冯玮(在读博士生)、吕垚(2013年毕业,目前在日本帝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等组成的学术团队合作研究的成果,根据中国国情,将供应链、创新、碳排放、生态、战略顾客行为等管理视角进行了有效集成。
(管理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