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青春融入乡村振兴中。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积极拓展完善实践育人平台,通过强化育人队伍建设、拓展实习实践基地、大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深入运用到推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把论文书写在乡村振兴的土地上。
2022年8月至9月,管理学院党委和企业管理系围绕“乡村企业家创业”“乡村企业数字化发展”等乡村振兴的不同主题,开展多次研讨,精心规划了暑期社会实践方案,组建了数支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实践队在学院党委郑碧娇副书记,企业管理系主任李卫东教授和赖国伟、李丛杉、周婕妤老师,学院辅导员黄劲夫等的共同指导带领下,奔赴漳州市龙海区,聚焦调研主题,走访管理部门、特色乡镇、特色企业,深入田间地头,寻访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面向创业者、普通劳动者开展问卷调查,扎实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发挥专业优势为村镇为企业细致把脉,结合理论研究及调研情况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会谈负责干部,知晓地方本色
2022年8月30日,在实践队全体师生启程之前,几位指导老师提前前往漳州龙海区,先后走访龙海团区委、龙海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工信局、统计局,与相关负责领导、干部就龙海区乡村振兴发展进程展开交流,锚定实践队正式出行调研的目的地以及访谈对象,为9月1日-3日的实地实践调研和后期的问卷调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2022年9月1日上午,实践队师生一行25人抵达龙海,兵分两路开展调研实践活动,先后前往龙海区东园镇、港尾镇、海澄镇、紫泥镇、浮宫镇、白水镇等八个重点特色乡镇展开调研。实践队通过组织参与座谈会议、参观走访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会谈村镇乡村振兴干部,深入了解各乡镇的基本情况、发展概况及未来规划等,涉及“农工商”三大产业的兴旺、人居环境治理、医疗文卫服务等多个方面。
走访的八个乡镇在乡村振兴方面已有可喜成效,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初显,且各有聚焦各有特色优势,探索建立了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模式,当地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不断提升。其成功之秘诀在于坚持并加强党的领导,乡镇党委和各村委始终坚守一线把方向、谋大局、抓改革、促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和上级部门的号召,准确结合各地的地理环境、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传统产业优势,因势利导,不盲从不迎合不回避,较好地平衡好新发展理念与传统产业发展经验的相互关系;注重凝聚人心,充分激发和调动身边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注重创新思路,统筹抓好重点难点,找准发展路径,制定符合本乡本土特色的发展规划,以新思维、新技术、新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血液和不竭动力,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比如,紫泥镇凭借其海岛近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当地的螃蟹、金定鸭风味独特、远近闻名、销路极广,其所辖紫泥村的龙舟钉造技艺已传承五代、独具特色,被列为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对此工艺的创新性保留与发展,可谓是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隆教畲族乡背山面海,受地理环境影响,发展农业生产不占优势,并且基于生态和耕地保护的需要以及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的现状,发展工业的条件也不具备,当地政府和人民另辟蹊径,坚持绿色发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了白塘湾和镇海角等旅游胜地,当地旅游产业得以开辟并获得可喜发展;浮宫镇霞兴村,凝聚人心谋发展,提供土地建成了产业园区,全国各地资金涌入投资,目前产业园内有200多家企业,包括食品、化妆品、印刷彩印、蜜饯、杨梅、面包、肉制品、香料、冷冻速冻,未来希望实现以商招商,完成产业园区内完整产业链的建设。
访问重点企业,关注农工结合
了解当地乡镇基本概况之后,实践队前往访问当地重点特色企业,深入了解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和凯时app官方首页的文化。
龙海区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休闲食品名城”,各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近800家,生产的水产品、果蔬罐头、休闲食品等远渡重洋,出口到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世界厨房”的美誉。2021年,龙海区食品加工产值达500多亿元。分布在乡镇的企业,不仅有食品企业,也有种养殖业、制造业,可谓百花齐放,但走访了解之后,实践队也发现他们的一些共通之处。首先,用好悠久的传统产业基础,发挥区位优势、农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其次,坚持新发展理念,顺应新形势、把握新规律,注重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发展模式创新为支撑,守好绿色发展底线,发挥人才人力效能,拉动经济发展,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辐射带动所在村镇乡村振兴发展。
值得一提的有:起步于农牧业,紧密结合本土资源和区位环境特点,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福建省海新集团,公司始创于1995年,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海新饲料场。历经30多年的发展,集团成长为主营农牧、食品和投资三大产业,坚持农牧与食品业的专精发展战略,走出了先强后大的特色道路,在进入生猪养殖产业时,首先聘请专业人才解决种猪繁殖问题,然后构建能协调编排多方(资本、农户、公司)资源、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公司农场农户”的养殖模式,其产业发展目前在国内已走到了前列;还有,发挥高新技术优势的绿新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入选了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拥有国家红藻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是一家自营生产、设计、研发、销售为一体的香港上市的海藻胶企业。公司拥有五百多名员工,八家子公司,主要依托技术进行发展,早期通过技术模仿可满足国内市场,之后技术逐渐优化本土化,也实现了市场国际化;另有,走国际化路线的漳州瑞泉网业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是轻工纺织行业企业,主要从事生产商业捕捞渔网、渔线、钓线及各式捕捞配具,并由经销商销往世界各地,现阶段,公司正致力于针对客户需求改善产品特征,并确立了向欧美市场进一步扩张的目标。
对话产业带头人,挖掘创业好品质
实践队不仅走访乡镇人民政府、地方企业,还前往当地乡村振兴重点特色村落,实地感受乡村振兴面貌,与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展开面对面交流。
无论是家庭农场,还是农业合作社,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独到经验。实践队本次访谈的带头人,都是名副其实“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带头人,他们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共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头雁”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各位带头人在各自农产品领域取得了优秀成果,不难发现,他们勤劳淳朴,善于学习,热爱脚下这片土地,富有农业情怀,巧妙运用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此外,他们并不“独善其身”,而是积极带动身边的农民“伙伴”一起发展,是当之无愧的乡村振兴典范。在走访和访谈中,实践队也发现了有些乡镇的农业数字化发展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化从餐桌延伸到土地到产品,数据成为新型农业生产要素;电商蓬勃发展,正在助力优化农产品供应链。
比如,紫泥镇的绿丰家庭农场,主要种植芭乐和小番茄,拥有四个生产基地,总面积约四百六十亩,其中圣女果和芭乐的分捡已实现了自动化;港尾镇的董姐生态家庭农场,其负责人董立珠曾获2021年度福建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称号,她的创业历程始于平凡兴于创新终于发展致富,从和大多数村民一样种植杨梅,到自主探索种植生态杨梅,学会高接换种,再到使用有机肥料和复合肥保护、改良土壤;之后,董姐杨梅完成了绿色产品认证,申报并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董姐杨梅线上仅靠微信渠道销售,依赖口碑传播就能实现完全销售,产品供不应求;白水镇华美种猪场,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下的典型家族创业与运营的本乡本土本色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数字化管理,且在猪肉快消领域销售单一品种,不做精细化的猪肉品牌,占据明显的市场优势;龙海市白水镇庄发果蔬专业合作社,为主经销的小西红柿、杨梅、芭乐、卷心菜等产品畅销国内多个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品种齐全、价格合理、质量高,赢得了广大客户的喜爱,同时该合作社集合众多农户,提高了整体抗风险能力和议价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者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以合作的形式实现合作规模提升,在不改变各自承包土地生产的前提下,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规模化生产;苏毅勇,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之一,荣获2021年“漳州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始终保有一颗热爱农业、奉献乡土的心,他先后就读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管理专业,远赴内蒙古师从马铃薯专家梁德霖学习技术,而后返乡创业,成立新五农果蔬专业合作社,经营脱毒马铃薯种薯,小有成就。
结束三天的实地调研旅程之后,实践队的师生根据前期的理论架构、收集的资料和调研所得,进一步优化事先设计的调查问卷,尔后,实践队员分散到多个乡镇,在村干部的协助下,选取了60余名村民,涵盖创业者和普通务农务工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问卷调查。至此,实践调研环节的任务圆满结束。返校之后,师生们根据乡村振兴课题的聚焦点,对实践所得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形成了两万八千多字的调研报告初稿,待完善之后将提供给龙海区政府,作为下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参考资料,助力实现龙海区乡村高质量发展与振兴。
本次实践得益于共青团漳州市龙海区委“三下乡”项目的支持和龙海区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顺利完成了既定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践队师生对乡村振兴推行路径和模式有了更加具体的认知,获得了宝贵的一手研究资料,实现了乡村振兴与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参与的同学真正受了教育长了才干,在主动融入、深度参与的乡村实践中真正走进农村、了解农业,感受“乡村振兴应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所享”的理念和良好效应,增强了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和把握,切实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实践所悟转化为成长成才和服务社会的强大动力。未来,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乡村振兴实践队将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继续投身乡村,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用踏实的脚步丈量,用真挚的心意助航,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在祖国大地上写出有价值的篇章。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林德融 黄劲夫)